针灸基础教研室于2000年由“经络学”“腧穴学”“针灸医籍选” “各家针灸学说”四个教研室合并而成,先后由张鸿声、杨继军、赵志国担任教研室主任,全面负责教研室工作。2018年任命李新华为教研室主任。针灸基础教研室现有任课教师9名,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3名。具有博士学位2名,硕士学位6名,学士学位1名。
教研室主任李新华,副教授,河北省政府“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现任河北省针灸学会理事,河北省针灸学会临床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北省针灸学会第一届拔罐疗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第一届传统功法专业委员会委员。
教研室教师参编国家规划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第1作者论文50余篇,获专利申请1项;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教研室主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项目、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等20余项。教研室教师获得全国针灸推拿技能竞赛个人单项奖1项,获河北中医学院、针推学院授课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多项。
本教研室开设针灸推拿学院的5门专业课,均为针推专业(及针推康复方向)的主干课。教研室承担针灸推拿专业本科、专科《经络腧穴学》课程、《针灸医籍选读》、《各家针灸学说》、《神经病学》,选修课《子午流注针法》等课程。
1、《经络腧穴学》本科理论教学94学时,实训课40学时,是针推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为考试课。本课程内容以《内经》、《难经》及《甲乙经》的有关记载为依据,结合近代研究阐述全身内外联系的途径,要求掌握经络的基本内容,熟悉经络的循行分布和有关穴名及其所主病候,并了解现代研究成果,用以指导分经辨证和循经取穴。要求掌握十四经穴362个、经外奇穴39个。每穴按穴名、定位、局部层次解剖、刺灸法、主治、配伍、文献摘要等项加以介绍,对部分常用穴位还列有研究进展。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及教学实践,首先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和应用常用经穴、奇穴、耳穴定位、主治及特殊腧穴的刺灸方法。其次是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巩固深化对经络的理解,并为进一步学习掌握《刺法灸法学》及《针灸治疗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科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示教点穴,结合人体、针灸模型、录像、图表等教具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2、《针灸医籍选》54学时,目前全部安排为理论课,是针推专业的后期提高课,为考试课。主要选取《内经》、《难经》等有关针灸方面的医经、医论及针灸歌赋进行讲授,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中了解前人对针灸学的深刻认识与临床中积累的大量丰富经验;使学生对针灸学的学术观点、理论框架与体系有所认识,把握其内容和思想方法上的发展脉络,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问题;学习前人积累的宝贵经验,并在临床中尝试与灵活运用;同时培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古代医籍的能力。本学科介于基础与临床课之间,作为针灸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对于加深对针灸学经络、腧穴、刺灸法、针灸治疗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3、《各家针灸学说》30学时,目前全部安排为理论课,是针推专业的后期提高课,为考查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本门课程根据教学大纲安排以理论讲授为主。课程内容包括:战国以后的主要针灸流派、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医家的生平、主要著作、学术渊源、针灸学说、针灸医学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要求学生掌握战国以后的主要针灸流派,和各家有关针灸的学说,从而博采众长,同时也为今后研究古代针灸文献,整理前人经验,继承发展我国的针灸医学奠定基础。
4、《子午流注》26(20)学时,为针推、中医专业的必修选修课。主要讲授古代时间概念简介;干支甲子、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的表示;纳甲法、“142530”开穴法、纳支法、飞腾八法、灵龟八法的推算与应用等,要求学生通过研究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揭示人体近似时钟的功能和时间节律与疾病过程的密切关系。以古代表示时间的干支甲子为工具,推算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段,最佳经、穴,通过针刺作用以达到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
5、《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门类。神经系统疾病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类疾病,如脑中风(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等)、偏头痛、脊髓炎、癫痫等。它不同于高级神经功能活动损伤所致的精神病,而是严重影响人体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活动(运动、感觉、言语等)的疾病。此类疾病的患者是中医康复,尤其是针灸、推拿康复的主要对象,掌握现代医学对于此类疾病的诊疗,能够更有效地指导我们进行临床康复治疗。目前,该课程主要针对我校针推专业(康复方向)及康复治疗学专业开设。
地 址:河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教学行政楼323室
联系电话:0311-89926273